国际学校学习孩子有前途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国际学校的教学宗旨并不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天赋和性格的高水平教育。 国际教育界有个著名的“泰伯高中学案”(Tabeugh High School Case)。这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起有名的教育案例。 约翰·泰伯是加州一所普通高中里的一名普通学生。他聪明伶俐、成绩优良,而且很乐于助人。他的父母希望他能读个好大学,将来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泰伯自己却向往另一种人生——他去加州州立高等教育系统下属的社区学院报名参加夜间课程,希望以后能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命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1958年1月7日,在修读完两门本科课程后,他在洛杉矶附近的一家汽车旅馆里自杀了。自杀前不久,他还在参加由加州州立高等教育系统举办的期末考,并拿到了两个好成绩。 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本可能有辉煌未来的青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就在上高中时,泰伯的成绩开始下滑,但他的父母仍然希望他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于是,为了备考,他们送泰伯去了一所私立高中。但在那里,他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提升。在申请大学时,除了伯克利这种竞争激烈的名校,他还有其他的选择;然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他对自身的评价和对未来的期待几乎没受到任何人的影响,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在那个没有心理干预的年代,没有人注意到这个聪明少年的心理变化;直到一年后,心理学家们才试图解读泰伯留下的65页的长长的自杀笔记。 这些笔记表明,尽管泰伯的智力在正常范围内,但他可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的抑郁可能是由高考压力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他在新学校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挫折导致的。 但无论病因是什么,结果都一样:这个聪明的孩子选择以死来逃避现实。 这是一个值得让所有国际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深思的案例。我们培养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们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适合其天赋和性格的水平的教育还是为了上大学而设?
如果是后者,我们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以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从这样的教育中获益? 或许对于大多数国际学校而言,目前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确保学生的升学出路;但是,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进入理想的高水平学府,那我们是否也要考虑一下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校本身的硬件条件,以确保每个入学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其身心的高水平教育?